支持单位: 全国警用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 公安部特种警用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jiangbei
历届评选

针对“开放目标”实施恐怖袭击的特点及打击策略

2012-10-31 09:47:21  作者 : 宋维才  来源 : CPS警装网




  2010年3月29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卢比扬卡和文化公园两个地铁站在不到1小时内接连发生恐怖爆炸袭击事件,导致39人死亡、65人受伤。据媒体引述当地警方的消息称,爆炸系由女性“人弹”的自杀攻击所引发。由此可以看出,人员密集、防范措施薄弱的开放、半开放目标,如公交车、地铁、客运铁路、宾馆、闹市街头等将成为恐怖分子的重点袭击目标。针对此类开放目标的恐怖袭击,门槛低、成本小,造成的伤亡和社会影响大。从世界遭遇恐怖袭击的历史看,开放目标人多、密集、国际化特点突出,爆炸杀伤力大,遭受袭击后人群极难疏散,影响范围广,进入容易,比劫持飞机容易得手。因此,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特别是针对人群密集的开放目标实施的恐怖袭击,如何做到标本兼治,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反恐怖斗争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针对“开放目标”实施恐怖袭击的主要特点


  (一)精心准备,对恐怖袭击的“时机”把握精准


  恐怖分子针对“开放目标”发动恐怖袭击,既注重选择有政治意义的纪念日、影响较大的节日或大型会议和活动作为发动恐怖袭击的“大时机”,同时又精心选择上下班高峰、游客密集等战术性“小时机”配合行动。如2005年7月23日发生的埃及沙姆沙伊赫爆炸事件,从“大时机”上看,这一天正值埃及民主革命纪念日;从“小时机”上看,作案时间为晚上7时左右,恰逢袭击目标两个咖啡馆内的客流高峰。另外,2005年英国“7·7”地铁爆炸案发生在8国峰会召开当天的早晨上班高峰。2008年7月27日发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连环爆炸案中,恐怖分子选择在土耳其主要领导人云集该市参加重大活动的前一天作案,并且将爆炸时间定在22时,此时正是当地居民晚饭后上街散步的高峰时刻。2010年3月29日发生在俄罗斯莫斯科卢比扬卡和文化公园地铁站恐怖爆炸袭击事件,是发生在早晨7点多的交通高峰期,目标是针对日客流量高达700万人次、号称世界最繁忙交通系统的莫斯科地铁和俄罗斯治安部门大本营卢比扬卡。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由过去的政府及军事设施,转向人流众多的开放目标。恐怖分子针对“开放目标”实施恐怖袭击,目的就是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血腥场面,制造“轰动效应”。


  (二)周密策划,将人员聚集的“开放目标”作为袭击对象


  为制造广泛的国际影响,恐怖分子周密策划,多将人员频繁出入的剧场、宾馆、学校、酒店、车站、地铁、商场等作为袭击目标。对这些目标进行袭击,既可以通过一击得手,造成军警治安系统的重创和社会的震撼,又可利用这些目标的醒目、为人熟知和广受关注,吸引更多媒体及公众注意力,达到扩大影响、推销政治诉求的既定目标。如2002年10月23日,50名车臣恐怖分子闯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将700多名观众、100多名演员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扣为人质,企图协迫俄政府从车臣撤军,最后造成90名人质不幸丧生。2003年沙特利雅得发生针对西方人聚居区的连环爆炸案、印尼雅加达发生万豪大酒店爆炸案,2004年埃及开罗发生希尔顿饭店连环爆炸案,2005年约旦首都安曼发生豪华酒店系列爆炸案及2006年埃及西奈半岛宰海卜发生针对外国游客的连环爆炸案。特别是2004年9月1日,32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闯入俄罗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1200多名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劫为人质,最后造成338名人质丧生、958人受伤、123人落下残疾,震惊世界。


  (三)组织严密,作案时零散行动、分头实施


  恐怖分子策划对“开放目标”的袭击特别是重大袭击时,通常提前多次踩点,对目标进行反复勘察,精心确定袭击的时间、地点和行动方式,并为袭击后逃脱追捕做好充分准备。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开放目标”不设安全检查,恐怖分子通常化整为零,单独或分小组行动。如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恐怖袭击事件,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将需要的武器和炸弹秘密运到了莫斯科,而且数十名非法武装分子内部管理十分严密,这些人被分成几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的成员只认识他们的直接上司。2005年印度新德里爆炸案中,20余名恐怖分子分成4个小组,3个组负责筹集资金、准备炸药和调校引爆装置等前期准备工作,最后由l-2人负责将炸弹放置目标地点引爆,组织相当严密。


  二、针对“开放目标”实施恐怖袭击的基本规律


  (一)针对宾馆、餐饮设施等各类公共建筑的恐怖袭击多使用汽车炸弹方式


  汽车炸弹威力巨大、机动灵活,突破防御能力强且隐蔽性好,是唯一能够对整体建筑物实施有效打击的恐怖袭击手段。从国外的情况看,汽车炸弹袭击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驾驶汽车直接冲向目标并引爆的“自杀式袭击”。如2002年12月,车臣恐怖分子驾驶载有大量炸药的卡车连闯三个检查站后冲向车臣共和国政府大楼引爆炸弹。2003年5月该政府大楼再次遭受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袭击。两次袭击均造成数十人伤亡和建筑物严重毁伤。二是遥控引爆汽车炸弹的隐蔽式袭击。2003年沙特利雅得连环爆炸案、印尼首都雅加达万豪大酒店爆炸案和2005年埃及沙姆沙伊赫连环爆炸案等重大恶性恐怖事件中,恐怖分子通过遥控装置引爆事先停放在建筑物周边的汽车炸弹,均造成上百人的重大伤亡。


  (二)针对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恐怖袭击多使用遥控或定时炸弹


  为避免“无谓牺牲”,近年来针对交通设施恐怖袭击中“自杀性袭击”比例不断下降,恐怖分子更多采取预置炸弹、适时引爆的作案方式。2002年5月发生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卡斯皮斯克市的“5·9”恐怖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使用遥控装置引爆了事先安放在公交车上的炸弹。2006年造成200余人死亡的印度孟买火车连环爆炸案中,恐怖分子使用遥控炸弹引爆了放置在行李架上的“大包炸弹”。2004年西班牙“3·11”马德里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则使用了十分先进的手机定时系统进行遥控引爆,造成第二次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三)针对闹市街头人群等目标的恐怖袭击多使用路边垃圾桶等掩体内安放的炸弹


  在路边垃圾桶或其他掩体内放置爆炸物也是恐怖分子袭击“开放目标”时的惯用手段。2005年8月孟加拉首都达卡和南部吉大港市相继发生多起针对闹市区人群目标的爆炸事件,恐怖分子在作案时均将炸弹装在小容器内置于街边。2008年7月27日伊斯坦布尔连环爆炸案中,第一枚炸弹被放在垃圾箱内当作诱饵使用。爆炸发生约10分钟后,大批救援人员和围观群众不断聚拢,恐怖分子又引爆了安放在50米外一杂物堆内的第二枚炸弹。


  三、世界各国防范与处置针对“开放目标”恐怖袭击的几点启示


  (一) 拓宽渠道,加强侦察,增强情报保障质效,是及早挫败此类恐怖袭击图谋的关键


  针对“开放目标”的恐怖袭击一旦进入行动阶段后,很难预警、防范和控制。因此必须建立详细的情报信息库、完善情报侦搜方案、加强经常性的情报研判,从而有效掌控信息资源,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邪教组织等极端势力的指导思想、装备水平、战术手段和相关保障等情况,为反恐维稳行动决策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力争将恐怖袭击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德国通过长期监控某恐怖嫌犯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发现线索,挫败了其针对2004年12月伊拉克总理阿拉维访德期间的恐怖袭击图谋。2007年9月,德国又敏锐地抓住有可疑人员频繁前往法兰克福机场及美国人经常光顾的夜总会“踩点”这一线索,成功挫败了一起重大恐怖袭击图谋。而与此相反,埃及情报部门在沙姆沙伊赫爆炸案前曾发现可疑分子偷运武器入境,却未将其作为恐怖袭击的前兆追查,直接导致了恐怖袭击发生。西班牙“3·1l”马德里列车爆炸案发生前一周,恐怖分子从西北部矿井购买炸药并用偷来的汽车运往马德里,途中违章被巡警盘查,但居然平安过关,最终酿成惨剧。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做好安全防范,是避免针对“开放目标”恐怖袭击的基础


  美国纽约警方为了防止汽车炸弹袭击重要“开放目标”,在华尔街等重要建筑物四周均设置了防止汽车冲撞的水泥墩和金属隔离板。纽约中央火车站、宾州火车站、股票交易所等重要设施均有国民警卫队士兵驻守。德国在多处“开放目标”附近安装摄像监视器,并在部分重要目标加装特种摄像监视器,随时捕捉行人或观众的面部生理特征,并实时与信息库中储存的数据进行比对,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提醒现场警卫采取行动。此外,各国都重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发挥“民间安保力量”在反恐中的作用。纽约地铁站内到处都贴有告示,要求乘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2007年6月,美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根据民众的举报,破获了一起试图炸毁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燃料通道的恐怖团伙,并逮捕3名嫌犯,避免了一起重大恐怖事件的发生。


  (三)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是避免恐怖事件影响扩大的前提


  一是开展各类处置演练。德国警方高度重视“开放目标”遇袭后的人员疏散工作,平时不定期在商场、学校和重要交通设施等场所举行模拟人员疏散演练,增强普通民众的防范与自救能力。美国纽约市警察局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不同主题和规模的应急处置演练,特别是经常组织各分局警员在规定时间内赶往指定地点的“紧急集合”行动,既对潜在的恐怖分子形成威慑,也提升了警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提高现场处置能力。英国在“7·7”地铁爆炸案后在现场及周边实施紧急通信管制,既防止恐怖分子继续利用手机遥控引爆炸弹的可能,又确保了该地区通讯网络资源可全部用于支持报警和紧急求助电话系统。约旦在2005年安曼酒店爆炸案后第一时间实施现场戒严,同时在全市使馆区、豪华酒店以及主干道周边均设立警戒线,有效避免了恐怖分子继续发动新一轮攻击。三是有效引导新闻报道。德国各安全情报机构均设有新闻部门,负责及时向媒体通报准确信息并向政府提供媒体对相关事件的反应,掌握了涉恐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德国安全情报机构还通过密切同媒体的关系,使其成为自身侦察力量的有效补充。巴基斯坦内政部、外交部经常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涉恐信息,防止恐怖势力利用媒体制造恐慌。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巴官方基本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并在不妨碍侦破工作的前提下不断向公众通报案情,以减轻民众的不满和担心,努力保障社会稳定。


  (四)贴近实战,功能多元,构建应急反恐力量,是确保达到反恐作战效果的重要一环


  2008年11月29日上午,印度孟买受到恐怖袭击后,印度武装力量对本次危机的反应总体上是让人失望的,普通的武装警察不是被恐怖分子火力压制就是消极的躲避,而从外地调来的印军特种部队--“黑猫突击队”十多个小时以后才赶到现场,损失已经形成,已经很难控制局面。这一血的教训表明了建立专业反恐力量并合理部署的重要性。因此,反恐力量建设要着眼反恐行动中外围封控、重点打击、攻心瓦解、营救人质、收集情报、抓捕要犯等多种任务需要,在公安、武警、军队等系统中分别建立专业反恐队伍,遂行反恐行动时则在联合反恐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根据恐怖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等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实现最佳的行动效果。首先,应加速防暴反恐主体力量建设。在一些民族矛盾突出的地区,重要城市、重要设施,可能成为恐怖分子重点窥视和攻击的目标。保卫重点城市的主体力量,应以武警、公安为主;保卫重要设施的主体力量,应以军、警、公安联合构成;敏感、重点地区反恐维稳的主体力量,应以战区部队、地区武警为主。因此,公安系统在省、地(州、市)、县(区、市)各级分别有不低于200、80、30人的以特警为主体的反恐突击力量。武警系统从省总队到县中队都应分别明确不少于1个支队、1个中队、1个区队的应急机动反恐维稳队伍。同时,在力量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恐怖活动的特点、规律,按照“突出重点、就近用兵”原则,将有限的专业反恐力量前瞻性地部署在重要城市、重要地域、标志性建筑物以及其它可能遭到恐怖袭击的高危地区和目标附近,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最后,应加速反恐专业技术力量建设。恐怖袭击,事发突然,多种危险同时存在并相互交织,危害大、影响大,技术手段、技术含量、技术运用的深度、广度与力度,直接关系到有效控制、减少危害等质量效益。构建专业技术力量,应坚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军地并举、形成合力,建用一致、注重实效,紧贴需求、合理统配”的原则。战区和各省级方向均应建立以卫星遥感、通信联络、网络控制、航空机动、情报侦测、特殊装备、生化防护、医疗卫勤、新闻宣传、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军地联合方式编组,并定期召开协作会议,组织模拟演练,对恐怖分子和组织实施有效的打击和威慑。


  作者简介:


  宋维才 男,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边防管理,边境反恐。




  新闻稿件欢迎直接联系:QQ 34004818 微信公众号:cpsjyzb

我要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

0 条评论

  •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